回顧人類的歷史,以下的物理學家都如同雲彩般的見證人,對物理科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伽里略

在二千年前,人類以為地球就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直到十七世紀伽里略利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察星空,才證實了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正確觀念,為現代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開普勒

自小體弱多病的開普勒並沒有放棄學業,反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學習,終此一生積極研究天文,證實了行星繞太陽以橢圓形的軌道運行,確定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帕斯卡

帕斯卡是一個固執的完美主義者。他在短暫的一生中,除了在流體靜力學、或然率和幾何學的研究上取得傑出的成就外,還發表了不少對哲學和宗教的獨特見解。

 

波義耳

波義耳是進行嚴謹科學實驗的先驅。他從實驗中發現了波義耳氣體定律、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等重要結果,揭開科學研究的新一頁,所以有「近代化學之父」之稱。


牛頓

小時候讀書成績欠佳的牛頓,後來憑著超人的智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不但從蘋果落地的現象發現了萬有引力,更從各種研究和數據中,總結出物體三大運動定律。

 

庫侖

庫侖既是物理學家又是工程師,他利用自己發明的扭秤測量正負電荷的相互作用力,發現了平方反比定律,亦對日後精密的測量技術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托馬斯‧楊

博學多才的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憑著天賦的聰明和後天的努力,作出一連串有關光的干涉現象的實驗,為成功推廣波動說作出很大的貢獻。

 

安培

電磁學的始祖安培憑著他非凡的計算能力,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下,發現一系列電磁學上重要的定律。


歐姆

歐姆發現了電流和電壓的關係,成為了電學的基本定律。雖然他擁有非凡的才華,但他一生卻在貧困與孤獨中度過。

 

法拉第

自幼家境貧窮的法拉第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他的學問是靠刻苦自學得來的。他發現改變磁場能產生電流,更在這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發電機。


多普勒

多普勒是一位充滿創意的科學家。他發現的多普勒效應,為天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除此之外,多普勒還設計了很多實驗儀器。

 

焦耳

焦耳幼時因為身體虛弱而不能上學,但他沒有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十六歲就考上劍橋大學。他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為發現能量守恆定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基爾霍夫

樂觀而堅強的基爾霍夫發現了兩條著名電流定律。他又提出了天體的光譜分析法,從此天文學家憑著分析一點點的星光,揭開了星星的奧秘。

 

湯姆遜

湯姆遜是熱學的奠基者。他為熱力學第一及第二定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並由於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和對大西洋電纜 工程的貢獻,獲授予開爾文勛爵銜。


愛迪生

電燈的發明者愛迪生一生從事科學研究,憑著他堅毅不屈、屢敗屢戰的科學精神,作出了無數的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寫上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赫茲

赫茲發現電磁波的存在,對文化科學和科技通訊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釆。


居理夫婦

居理夫婦一生貢獻於放射性研究,以自已的身體去驗證放射性元素對人體的影響,促進這些元素在醫學上的應用,救回了無數的癌症病人。

 

盧瑟福

核物理學的創始人盧瑟福對核能的開發和利用作出了深遠的影響,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愛因斯坦

有誰想到一個反應遲鈍的小孩後來竟能創立驚天動地的物理學偉論?愛因斯坦一生的成就可以說是全靠刻苦自學得來的,他和他所創立的相對論,在歷史上名垂不朽。

 

玻爾

玻爾是本世紀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他醉心電子論的研究,對當時原子能的應用和日後量子物理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吳健雄

中國當代一位傑出非凡的女科學家─吳健雄,是首位以實驗證實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在基本粒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並不守恆」的假說的科學家,並使兩位獲得諾貝爾獎,揭開了中國人在諾貝爾獎史上的第一頁。

 

楊振寧

楊振寧忠厚謙虛,他與李政道因發現宇稱守並非普遍的自然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獎。他一直致力發展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期望祖國能在廿一世紀對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李政道

五七年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和楊桭寧發現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並不守恆,為研究基本粒子作出重大貢獻。七十年代他開始致力於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為祖國培育人才。

 

丁肇中

丁肇中刻苦工作,不怕艱辛。作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他在七四年在實驗上成功地發現了第四種夸克-J 粒子,因而在兩年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

 崔琦樂於學習,治學嚴謹。八二年,他與史托馬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讓物理學界對量子力學有了新的理解,因而分享了九八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金

霍金坐在輪椅上渡過了大半生。他雖然不能寫字,不能說話,但卻克服了殘疾帶來的不便,為解開宇宙之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朱棣文

九七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朱棣文,通過激光技術,達到了物理學家操縱原子的目標。這項卓越的成就,不但有助設計比現在精確幾百倍的原子鐘,更為研究 DNA 分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

   

資料來源:http://www.hk-phy.org/histor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