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快樂嗎?
請想一想,令你快樂的原因,因為打機?因為考試成績?因為和朋友一起?或是因為吃了美食?
根據每年有關全球不同地區人民快樂指數研究,香港雖然是一個繁榮、物質豐裕的大都會,但香港的快樂指數不過在中游。很多香港人都不快樂。
我們常常覺得,快樂就像天上的雲,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一切順利,願望達成,快樂就來了;但當壓力臨到,困難發生,不快樂的感覺就立刻把我們緊緊包圍。我們的快樂,好像總是建立在「外在條件」上 —— 擁有什麼、達成什麼、被如何對待。
福音周的主題是「喜樂」。在聖經中,喜樂和快樂很不一樣。快樂是情緒,喜樂是選擇;快樂看環境,喜樂源自內心。
聖經腓立比書被稱為「喜樂的書信」,但它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呢?是使徒保羅在監獄裡寫的!一個失去自由、前途未卜的人,竟然在信中不斷地說「你們要喜樂」、「要靠主常常喜樂」。這不是很奇怪嗎?保羅告訴我們,喜樂的源頭,不在於我們身處何種環境,而在於我們與誰連結。
那麼,在我們校園生活中,如何能找到這份喜樂呢?我認為有三把鑰匙:
第一,是「轉移目光」。 不要把目光死死地盯在自己的問題和缺乏上。試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數算一下你已經擁有的東西 —— 健康、家人的愛、朋友的陪伴、學習的機會。你會發現,懂得感恩的人,比起不知足的人,更易感到喜樂。
第二,是「接納不完美」。 接納自己會軟弱,接納環境不總是順心,接納人生本來就有高低起伏。當我們學會接納,就不再浪費力氣去對抗無法改變的事,而是能把精力用在可以努力的地方。真正的喜樂,始於與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找到生命的錨」。 對許多基督徒同學而言,這份喜樂的源頭是上帝。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被深愛,並且有一個永恆的盼望時,眼前的風浪就顯得沒那麼可怕了。這份從信仰而來的平安,帶來喜樂,無論環境如何改變,都不會動搖。
同學們,生活確實有壓力,有挑戰,但我們可以擁有喜樂,不是因為生活中沒有難處,而是因為我們在難處中,依然能找到平靜、信心和盼望。
願我們每一個人,從今天開始,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快樂」降臨,而是主動地去選擇、去發掘、去活出那份根植於內心的「喜樂」。